日本

日本政府宣佈加強反洗錢法規 以打擊相關犯罪激增

在港府允許散戶投資者參與加密貨幣市場之際,日本政府也再次表明了加強加密貨幣管制的決心。日本金融廳 6 月 1 日起將實施新的規定,要求交易所在處理加密貨幣交易時提供客戶信息,以防止洗錢和其他違法活動。 該國政府在七國集團(G7)領導人最近關於洗錢的討論後公佈了這個決定。新措施要求加密貨幣交易所,在處理跨境交易時,需向政府部門申報客戶身份信息,目的是防範洗錢和資助恐怖主義等違法行為。 而早前 FATF 等組織此前曾對該國的加密貨幣反洗錢措施表示疑慮,料新措施正是對此回應。 日本加密貨幣犯罪仍經常發生 儘管日本的加密貨幣法規比大多數國家嚴格,但加密貨幣犯罪仍經常發生。去年當地共有 6 件大型欺詐案件,造成 12 億美元的加密貨幣詐騙損失。 分析指,該國的加密貨幣規則防止了用戶資產損失。《福布斯》報導,自 FTX 崩潰後,日本金融廳已實施嚴格的規則,包括分開持有公司和客戶資產、利用交易所的槓桿交易,以及將 95% 的客戶資金以冷錢包離線保存。 今年2月,已申請破產的加密貨幣交易所 FTX 旗下日本子公司 FTX Japan 宣布,將允許客戶提取法定貨幣及加密資產存款,成為全球首個逃離「FTX 魔掌」的國家。

Read More
香港 加密貨幣

香港允許零售投資者在「新規則」下交易加密貨幣

香港金融中心再次向加密貨幣敞開大門。彭博報道,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宣佈,為進一步推動香港成為數字資產中心,6月起,個人投資者將被允許在該市場的新規則下交易主要的加密貨幣(如比特幣和以太幣) 。這是該城市吸引加密企業和恢復其作為全球頂尖金融和科技中心地位的最新舉措。 相關文章:香港虛擬資產平台政策3大重點 香港正努力塑造成為數字資產中心 報道指,隨著亞洲其他地方,如新加坡加強對加密貨幣行業的打壓,香港正努力塑造成為區域內加密貨幣中心的首選地點。 新的規則於 6 月 1 日生效,屆時未經許可的交易所,將被禁止在香港市場營銷。金管局總裁余偉文表示,監管機構將嚴格監管進入市場的公司。 儘管全球加密貨幣市場在過去一年走勢波動,加上 FTX 崩潰等事件影響,港府對加密貨幣政策的轉變令人質疑。不過,像火必、OKX 和 HashKey 等公司已表示有意根據新的制度申請牌照,令投資者期待香港能創造一個令數字資產生態系統興旺的環境。 報道引述區塊鏈顧問 Venn Link Partners 創辦人 Cici Lu 直言:「這是一個務實的做法。人們不應該期望在香港申請執照時有一個開放的自助餐。」(That’s a pragmatic approach. People shouldn’t expect an open buffet for all while applying for a license in Hong Kong) 擬僅可交易較大的加密貨幣 根據新措施,個人投資者可以在證監會持牌的交易所交易較大的加密貨幣,市場料包括比特幣及以太幣。保障措施包括知識測試、適當的風險分析和對敞口的合理限制。這些加密貨幣應至少在兩個獨立提供者的可接受和可投資指數中得到納入,其中一個具有傳統金融領域的經驗。 證監會在其結論中表示,持牌平台在向零售投資者提供交易服務之前,應「遵守一系列強有力的投資者保護措施,涵蓋客戶入職、治理、披露等。」 《明報》亦引述證監會中介機構部臨時主管蔡鍾輝指出,如交易平台於 6 月 1 日前在港已有業務運作,需於 9 個月內向證監會申請牌照。他又提醒,根據新指引,如海外交易平台未有領取香港牌照,不可在香港招攬用戶,協助平台宣傳的 KOL 等亦會觸犯法例,證監會將積極監察及執法。證監會金融科技組主管黃樂欣亦補充,加密貨幣提款機(ATM)只提供提款服務而沒有交易,將不在證監會的管轄範圍,如…

Read More
加密貨幣專有名詞

10個常見的加密貨幣專有名詞

加密貨幣市場日新月異,產生了各種獨特的術語來描述這個新的金融領域。本篇介紹10個最常見的加密貨幣專有名詞,包括HODL、FOMO、MOON等。 加密貨幣專有名詞(一)HODL 簡單而言即是「持有」(Hold)的錯寫,鼓勵投資者長期持有加密貨幣而不輕易賣出。該詞來源於一名比特幣論壇用戶的帖文,該文原本打算寫作 “Hold” ,卻錯把字母打成了 “HODL” 。由此,“HODL” 成為加密貨幣社群的流行語,代表著堅定持有的理念。真正的長期持有者不會被短期市場波動影響而出售手中的幣,相信技術和項目前景,以賺取更高回報。 專有名詞(二)FOMO 全稱 Fear of Missing Out ,意思是對錯失獲利機會的恐慌和遺憾。FOMO通常發生在牛市中,投資者由於擔心錯失獲利機會而在高價買入,形成「恐慌買入」,導致市場進一步上漲的現象。由於投資者的貪婪和恐慌,價格會在短期內被推至過高水平,難以支撐。一旦 FOMO 情緒消退,市場通常會出現修正或暴跌。 專有名詞(三)REKT 意思是投資失利或損失。這個詞源自被拆解(wrecked)的縮寫,表示投資遭受毀滅性的損失。這個詞彙經常出現在加密貨幣價格暴跌,造成投資者的重大虧損時。但另一方面,當投資者沒有選擇 FOMO,而錯失了某個獲利良機,導致損失了潛在的高回報,亦可使用「REKT」,如「rekt了那個 10 倍機會」。在加密貨幣市場,REKT 是一個常用來自嘲或幸災樂禍的流行語。 專有名詞(四)MOON 在加密貨幣領域,Moon是行情大漲、價格飆升的象徵。當某個加密貨幣價格出現爆發式上漲,投資者會說它「飛到月球了」(to the moon),意思是行情非常強勁,升幅驚人。因此,Moon常用來代表一個投資者心目中期望或預測的最高價位。不過要注意,行情最終能否真正”to the moon”,取決於技術優勢和市場認可,投資者雖可大膽預測走勢,但仍需謹慎理性,不可過於盲目只看升。 專有名詞(五)Whale Whale 是持有大量加密資產的人或機構的稱呼。由於加密貨幣市場規模仍相對較小,單一” Whale”的大規模操作往往能對市場產生較大影響。例如,當一個加密貨幣 Whale 進行大額買入或賣出,很可能會導致該加密貨幣價格短期內大升或大跌。而個人至少持有上千名至幾萬名以下的加密貨幣,機構如加密基金的持有規模更大。 由於 Whale 是加密市場中具有舉足輕重影響力的大戶,其操盤手法和目的常人難以預料。對一般散戶而言,理解其的行為和心理,對於投資決策有一定幫助,可以避免在操作中遭遇重大損失,甚至順勢而為獲利。 加密貨幣專有名詞(六) — FUD FUD是加密貨幣界常用的縮寫,指「恐懼」(Fear)、「不確定性」( Uncertainty )和「疑慮」( Doubt )。在加密貨幣市場,FUD通常用來描述一些不實或誇大的消極消息或評論。這些消息或評論的目的是為了散布市場恐慌,操縱市場價格。那些散布此類消息的人被稱為「FUD交易者」或「FUD散佈者」。 以下是「FUD散佈者」的實際操作例子:某名網絡評論者不斷發文誇大加密貨幣的風險,其目的很可能是FUD,以利於其反向交易。某加密貨幣項目被人捏造出一些不實的負面新聞,這很有可能是為了攻擊該項目的競爭對手所發起的FUD行為。 FUD的產生原因包括攻擊競爭對手,打壓某個項目、散戶恐慌出售,令價格下跌,FUD交易者博取利潤、博取更多的流量和點擊,換取更多廣告利潤等等。FUD是加密市場中一個相對負面的現象。投資者需要保持理性和辨別能力,對市場上的各種消息和評論進行判斷,不輕易受到FUD的影響。 專有名詞(七)— Pump and Dump Pump and Dump是加密貨幣市場中一種常見的市場操縱手法,其操作過程通常分為兩個階段:Pump:散佈有利消息和報導,通過社群渠道吸引更多人買入某個加密貨幣,推高其價格。Dump:在價格推至一定高點後,早期進場的人會開始大量賣出並獲取利潤,導致價格再度下跌。…

Read More
Web3中心

新加坡失勢 日韓搶先 香港能搶奪Web3中心寶座?

亞洲 Web3 產業新黃金時代到來,各大城市躍躍欲試。隨香港允許散戶投資者參與加密貨幣市場,而亞洲等地亦加快對 Web3 的發展。外媒 forkast 分析指,香港、新加坡、東京和首爾等城市,都提出要建設區塊鏈或數字資產中心。 分析提到,隨元宇宙、NFT 和 DeFi 等概念火爆,Web3 革命在亞洲掀起新的浪潮。作為全球數字經濟的重要增長引擎,亞洲各國正競相吸引 Web3 企業落戶,希望在這場影響未來經濟格局的變革中佔盡先機。而隨著美國監管機構多次對加密貨幣平台提起訴訟,促使數字資產公司尋求更有利的地區發展。 香港有優勢? 2021 年,中國在 2021 年禁止了加密貨幣交易,本港亦普遍被認為會跟蹤內地步伐,政策漸趨緊縮。當中包括去年倒閉的 FTX — 它是在中國禁止了加密貨幣交易將公司由本港遷至巴哈馬。 一年後,港府對加密貨幣的政策作出了 180 度的改變,包括研究允許散戶參與加密貨幣市場。加密貨幣交易平台 MaskEx 的戰略總監 Ben Caselin 稱:「我非常肯定,我們將看到更多的加密貨幣公司、企業家和項目轉移到香港。」(I am pretty certain we will see more crypto firms, entrepreneurs and projects move to Hong Kong) 但他提到,現階段香港「無法保證重新成為加密貨幣中心」,但認為決定再次追求加密貨幣中心的地位具有顯著意義和全球影響力。 全亞洲亦爭奪Web3中心寶座 另一方面,新加坡、日本、韓國以及杜拜都打算成為新數字資產經濟的一部分,當中涉及很大的利害關係。 根據 Statista 的市場報告,數字資產市場收入預期,從今年起每年將以 16.15% 的速度增長,至 2027…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