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閃電網

比特幣閃電網面臨挑戰:通道平衡、風險和接受度

比特幣閃電網是一個旨在解決比特幣可擴展性問題的 Layer 2 解決方案。然而,儘管其潛力巨大,閃電網絡仍然面臨著幾個主要挑戰,限制了其發展和廣泛應用。 掌握最新加密市場動態與 AI (ChatGPT)新聞與資訊,請即追蹤 CFTime Facebook 及 Google 新聞! 自 2018 年推出以來,閃電網絡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發展,總鎖定價值達到了 1.4 億美元,但相對於比特幣的5,800 億美元市值來說,這仍然相對較小。然而,這種簡化觀點忽略了閃電網絡的主要功能是實現即時交易,而不是借貸、收益農場或其他需要抵押的活動。 此外,自 2022 年 6 月以來,節點數量僅增長了 6% 。這表明存在重要原因,解釋了為什麼閃電網絡尚未實現主流應用。現在讓我們看看影響閃電網絡增長的一些因素。 首先,通道平衡是一個關鍵問題。閃電網絡通過建立支付通道網絡來實現離鏈支付,但用戶需要找到具有足夠資金的通道並與收款人直接相連。這對於用戶來說可能是一個耗時且困難的過程,特別是如果收款人的聯繫不夠。 相關新聞:Google Cloud宣佈與比特幣閃電網絡合作 擴大比特幣相關服務 此外,有效管理通道中的資金也是一個挑戰。用戶需要平衡他們通道中的資金,以確保能夠進行超出通道餘額的支付。雖然一些應用程序提供了自動重新平衡的功能,但對於依賴自己節點的中級用戶來說,這增加了復雜性。與此同時,開設和關閉通道的相關成本也需要考慮,因為這需要在區塊鏈上進行交易,並可能導致較高的費用。 比特幣閃電網仍然存在一些風險 其次,閃電網絡仍然存在一些風險。例如,如果一個節點離線,它就無法通過與其連接的通道進行支付,這可能導致支付中斷,直到節點重新上線。 此外,雙重支付的風險也存在於閃電網絡中。如果一個節點長時間離線,可能會出現這種攻擊,從而提供不正確的狀態並將幣返回給對方。這些風險需要得到有效管理和解決,以確保閃電網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第三個挑戰是商家接受和用戶意識的推動。商家的接受度受到多個因素的限制,包括將閃電網絡整合到現有支付系統中的複雜性、對比特幣價格波動的擔憂以及法規不確定性。 然而,一些錢包和支付處理器正在努力提供用戶友好的銷售點應用程序,以增加商家的接受度。此外,用戶對於閃電網絡的好處和使用方法的認識仍然相對較低,教育用戶將對推動閃電網絡的普及性至關重要。 儘管面臨著這些挑戰,閃電網絡的發展仍在繼續。一些重要的里程碑已經實現,例如Binance交易所在去年7月的整合,提供了更低的提款費用。 Coinbase CEO Brian Armstrong 近日稱,該交易所也期待著實施比特幣的閃電網絡。 Layer 2 擴展解決方案在提高比特幣交易效率和可擴展性方面具有巨大潛力。隨著技術的成熟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努力,擴展解決方案最終可能會獲得更廣泛的接受和更多的採用。

Read More
Google Cloud

Google Cloud宣佈與比特幣閃電網絡合作 擴大比特幣相關服務

日前 Google Cloud 宣佈與比特幣閃電網絡基礎設施提供商 Voltage 合作,擴大全球範圍的比特幣相關服務,並協助 Voltage 拓展其業務。反映 Google Cloud 加入對比特幣感興趣公司的行列。 Voltage CEO Graham Krizek 表示,他們的大客戶需要在特定地理區域部署節點,例如英國或亞洲。而谷歌則可以利用 Voltage 作為外包的比特幣和閃電團隊,支持有興趣將比特幣或閃電集成到其服務中的公司。 凸顯 Google Cloud對比特幣的興趣 此次合作的公告引起了社交媒體的廣泛關注,凸顯出谷歌對比特幣和閃電網絡的興趣和理解。 去年以來,谷歌的投資部門 Google Ventures(GV)就對區塊鏈、Web3 公司和比特幣表現出強烈興趣。GV 曾參與 Voltage 的 600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也表明加密貨幣領域的勢頭正在增強。 谷歌雲端是市值約 2,250 億美元的雲端和數據服務提供商,而谷歌旗下的支付平台 Google Pay 在 15 多個國家擁有數百萬用戶。作為 Alphabet 的子公司,谷歌雲端受益於母公司廣泛的影響力。 主要對手蘋果表明其對閃電網絡的反感 谷歌此舉也顯示了對比特幣和閃電的開放思維,相比之下,蘋果最近卻從App Store中刪除了一個友好的閃電分散式社交媒體協議,表明其對閃電網絡的反感。 然而,此次合作的意義不僅限於對比特幣的興趣。風險投資公司 Tramell Venture Partners 董事總經理Christopher Calicott 表示,這樣的社交媒體參與可能引起谷歌的關注,並顯示出科技行業對閃電的興趣正在增強,特別是涉及支付服務的公司。 閃電是比特幣的 Layer 2 協議,旨在加速交易並降低交易費用。儘管針對閃電的采用仍處於早期階段,但行業觀察人士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