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ion Pro將注入AI技術

曾傳出退貨潮 下一代計劃擱置 傳Vision Pro將注入AI技術

據彭博社的報導,蘋果將 Vision Pro將注入AI技術,但不會與iPhone和Mac同步推出。 儘管將下一代Vision Pro硬件的計劃擱置,蘋果將通過其「蘋果智能」計劃為其空間計算頭戴式設備更新人工智慧功能。該報導指出,售價3499美元的設備將不會在今年與其他蘋果硬件一起獲得人工智能升級。 想掌握最新加密市場動態與 AI 新聞與資訊,與行業專家交流?即加入CFTime Whatsapp 討論區! 根據該報導,這些增強功能將包括通知優先級、寫作工具以及升級版的Siri,其中Siri將融入OpenAI的ChatGPT聊天機械人。報導指出,蘋果似乎打算將該設備定位為生產力工具和電腦替代品。 人工智能教育家Rowan Cheung在對這一消息的回應中表示:「蘋果Vision Pro的功能和通過人工智慧解鎖的高級工作流程將是天作之合。」 Rowan 指出,由於蘋果Vision Pro已經具備足夠的運算能力來支持額外的人工智能功能,主要挑戰將是適應沉浸式界面。然而,他表示,該頭戴式設備已經運行著iPad操作系統的一個變體,將在今年晚些時候獲得蘋果智能的功能。 彭博社還表示,蘋果正在重新設計Apple Vision Pro的店內展示,更換默認頭帶,讓潛在買家有機會在設備中查看自己的照片和視頻,並擴大對特定功能的探索。鑒於硬件開發方面的限制,彭博社建議蘋果可以利用人工智慧來實現商機。 他分析指,該公司最終可能推出類似於「蘋果智能+」的服務,用戶可以通過每月付費獲得額外功能,就像iCloud一樣。他還表示:「除此之外,蘋果還將從每個AI合作夥伴的訂閱收入中獲得一部分份額。」 報導還確認了一些對於開源AI模型和Meta的Llama-3的粉絲來說是壞消息。儘管早些時候有報導稱這些公司正在討論與OpenAI類似的合作夥伴關係,但蘋果據報已經對此可能性關門不予考慮。報道表示,蘋果對於嵌入Meta的服務完全不感興趣。 早前傳出Vision Pro現退貨潮 早前,蘋果推出的頭戴式混合實境裝置Vision Pro現退貨潮,這對於一些蘋果粉絲來說,意味著他們對這款耳機的熱情已經退卻。 社交媒體上出現的越來越多退貨信息並非偶然。蘋果公司允許14天內退還任何購買的產品,而對於第一批購買Vision Pro耳機的消費者來說,正處於這個退貨周期內。 蘋果Vision Pro現退貨潮 「持續的頭痛和眼睛疲勞無法忍受」 舒適度問題是退貨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用戶表示佩戴這款耳機會引起頭痛和暈眩。耳機的重量和集中在前部的設計也成為另一個抱怨點。 產品經理Parker Ortolani在接受The Verge採訪時表示,他佩戴這款耳機後出現了眼睛出血的情況。還有其他人報告了類似的紅腫症狀。(值得一提的是,多年來,虛擬現實耳機的用戶一直報告眼睛乾燥和紅腫的問題。)「雖然使用起來像我期望的那樣令人驚艷,但由於重量和帶子設計,佩戴起來非常不舒適,即使只是短時間也難以忍受。我想使用它,但卻不願戴上它,」 Ortolani表示,他還在社交媒體上發帖表示要退貨。 「這款耳機價格昂貴且佩戴不便,持續的頭痛和眼睛疲勞無法忍受。我打算等待下一代產品。」這種情況並不令人意外。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同,在面向大眾市場的可穿戴產品開發中,舒適度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不同人對舒適度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對於智能手錶來說,問題通常是錶殼的大小和重量是否與手腕匹配。對於智能戒指,則是指手指的大小。許多人不幸地處於尺寸之間或手指腫脹的情況。對於智能眼鏡和耳機來說,低鼻樑可能導致設備容易從臉上滑落或無法適當遮擋光線。 藝術家:「毫無市場適應性的爛產品」 另一方面,知名數位藝術家Beeple對蘋果的新款Vision Pro頭戴式顯示器發表了嚴厲的評論。他對蘋果的新款Vision Pro頭戴式顯示器毫不客氣地表示蔑視,稱其為「一個毫無市場適應性的爛產品」。 「這個產品並未解決任何實際的現實世界問題,也未在空間計算方面有實質性的推進」,這位藝術家在上週三深夜在 X 上寫道。 Beeple是一位知名的科技愛好者,在2021年因他的一幅NFT藝術品在佳士得拍賣會上以693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而成為全球焦點。這件作品名為「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是迄今為止以單一買家購得的最昂貴NFT;它的售出對提高全球對於當時還是新興技術的NFT的認知度有著重大影響。 除了他卓越的藝術事業,Beeple表示自己長期以來一直是VR頭戴式顯示器的忠實收藏家,並支持擴增實境(AR),他相信AR將成為下一個計算時代,並在未來二十年內主宰人類的存在。 但即使有如此程度的熱情,且表示喜愛蘋果產品,Beeple堅信新的Vision Pro頭戴式顯示器,以及任何未來的改版都不會對擴增實境的崛起有實質貢獻。 「我甚至不認為這個產品會有一個有意義的第二版」,Beeple說道。「這個產品形態需要完全重新啟動,才能成為任何人願意佩戴或經常使用的東西。」為什麼如此厭惡?對Beeple來說,一切歸結於功能性。他表示Vision Pro的笨重外形和負擔沉重的重量(這兩點都被大多數評論家指出)將永遠使這款設備成為一種新奇玩具,無法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義地融入。 「最終,要讓擴增實境成功,它必須比我們現在擁有的更好,而不僅僅是一種花招」,這位藝術家強調道。「iPod、iPhone、iPad和Apple…

Read More
Llama3將於5月推出

對撼ChatGPT!Meta宣佈Llama3將於5月推出

Meta宣佈Llama3將於5月推出,這一開源的語言模型引發了人們對於其對 ChatGPT 影響的關注。在倫敦舉辦的一場 AI 活動上,Meta 全球事務總裁 Nick Clegg 正式宣布了 Llama3 的詳細信息。 掌握最新加密市場動態與 AI (ChatGPT)新聞與資訊,請即追蹤 CFTime Facebook 及 Linkedin! Llama3將於5月推出 模型使用量為Llama 2兩倍 Llama3 是 Meta 公司下一代開源語言模型,預計將逐步推出。該模型使用了 1,400 億個參數進行訓練,是 Llama2 容量的兩倍。Meta 公司的 CEO 朱克伯格表示,他們正在建立大規模的計算基礎設施,以支持未來的路線圖。朱克伯格還透露,Meta 公司的 AI 助手將由 Llama 3 提供動力。 Llama 3 將被整合到 Meta 公司的產品中,為多個不同的產品和體驗提供動力。Meta 公司堅持開源的策略,希望培育一個開放的 AI 開發生態系統,將 Llama 家族作為第三方開發者和研究人員創建工具和應用的基礎。 Llama 3 的開源模型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許多開源社區已經在其基礎上進行了建設,並開發了各種模型。這些社區模型在某些基準測試中與甚至超越了商業模型 GPT-3.5。開放的生態系統可能會對 OpenAI 的市場主導地位和其專有模型帶來挑戰。 開源模型的優勢在於共享訓練成本,並且能夠迅速迭代和改進模型。如果開源產品能夠與商業產品保持相同的水平,企業可能更傾向於使用更易於接觸和成本效益的開源生態系統。此外,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開源社區,該社區變得更加強大,這將使得開發更好的模型更容易。 然而,Llama 3 的實際表現和未來的採用情況還有待觀察。開源…

Read More
Meta推出聊天機械人

報道指Meta推出聊天機械人personas 挑戰ChatGPT TikTok等競爭對手

Meta推出聊天機械人,具有不同個性,以增加其社交媒體平台的參與度,挑戰ChatGPT、TikTok 等平台,並擬於 9 月推出。 掌握最新加密市場動態與 AI (ChatGPT)新聞與資訊,請即追蹤 CFTime Facebook 及 Google 新聞! 據《金融時報》報道,這些聊天機械人中的一些,被員工稱為 personas,採用了不同的角色形象。這些聊天機械人可能在9月份推出,其目的是提供新的搜索功能和推薦,以及作為人們玩的有趣產品。 Meta 正在努力吸引和保留用戶,與 TikTok 等社交媒體新秀競爭。Meta 利用自微軟支持的 OpenAI 在去年11月推出 ChatGPT 以來,矽谷對人工智能的普遍熱情。 除了增加參與度外,聊天機械人還可以收集大量新的用戶興趣數據,這有助於Meta更好地定向更相關的內容和廣告投放,Meta 每年 1,170 億美元的收入,大部分來自廣告。 Meta推出聊天機械人可能引發私隱問題 然而,聊天機械人也可能引發私隱和操縱等問題。人工智能倫理顧問、匹茲堡大學協作人工智能責任實驗室的聯合創始人Ravit Dotan表示:「一旦用戶與聊天機械人互動,它就會向公司披露更多的數據,這樣公司就可以任意使用這些數據。」聊天機械人可能會被用於收集用戶數據,進而影響用戶的判斷和行為,甚至影響選舉等重大事件。 Meta 的競爭對手也推出了具有個性的聊天機械人。由 Andreessen Horowitz 支持的初創公司 Character.ai的估值為10億美元,使用大型語言模型生成個人風格的對話,例如特斯拉行政總裁馬斯克和任天堂卡通人物馬里奧。 Snap表示,其在 2 月份推出的 “My AI” 功能是一個「實驗性友好的聊天機械人」,迄今已與其 1.5 億用戶進行了互動。最近,它開始在該功能中「早期測試」贊助鏈接。 9月發表更多人工智能產品路線圖細節 在上周三的業績電話會議上,Meta 行政總裁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告訴分析師,公司將在 9 月份的 Connect 開發者活動上發佈更多有關其人工智能產品路線圖的細節。他提到,他設想的是能夠充當助手、教練或幫助人們與企業和創作者互動的人工智能「代理」,並補充說:「我們認為,不會只有一種人們與之互動的人工智能。」 他還表示,該公司正在開發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戶意圖和內容的人工智能技術,以改進其搜索和推薦系統。這些技術包括自然語言處理和計算機視覺等領域的進展,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戶的語言和圖像,從而更好地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內容和廣告。 然而,隨著聊天機械人的普及,人工智能的私隱和操縱問題也日益凸顯。Meta需要謹慎處理聊天機械人收集的用戶數據,保護用戶私隱,避免操縱用戶行為和意向。除此之外,Meta還需投入更多資源,加強與政府和監管機構的合作,共同打擊不當使用人工智能的行為。

Read More
馬斯克推出穩定幣

美國參議員擔心馬斯克推出穩定幣 將進一步壟斷市場

近日,美國國會金融服務委員會就一項旨在監管穩定幣的法案展開了辯論。立法者們表達了對大型科技公司發行穩定幣的擔憂,特別是馬斯克推出穩定幣的可能。 掌握最新加密市場動態與 AI (ChatGPT)新聞與資訊,請即追蹤 CFTime Facebook 及 Threads 專頁! 憂慮馬斯克推出穩定幣將進一步壟斷市場 這引起了國會兩黨的關注,因為這可能會增加這些公司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力,並進一步壟斷市場。 其中一個重要的擔憂是,馬斯克在收購 Twitter 後重新品牌的公司,即 “X”,可能通過穩定幣發行成為全球支付提供商。 X 旨在擴展為全面的通信和金融中心,創建一個「全球思想、商品、服務和機會的市場」。馬斯克將金融經營集成到平台中的願景,可能會進一步鞏固這種擔憂。 Facebook 曾推加密貨幣 但被持續反對 此前,由於政策制定者的反對,Facebook 改名為 Meta 的加密貨幣項目 Diem 不得不擱置。Diem 於 2019年推出,旨在作為穩定幣,但在幾次挫折和監管機構的持續反對後,該項目最終在今年早些時候被終止。 Diem 的案例是一個鮮明的提醒,說明這樣的事業具有復雜性和監管挑戰。因此,立法者們希望通過監管法案,遏制大型科技公司發行穩定幣的可能性,同時保障市場競爭和消費者利益。 由眾議員 Don Beyer 提交的法案,要求穩定幣發行人獲得銀行合同、遵守聯邦儲備規則,並獲得財政部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批准。該法案還旨在防止穩定幣被用於非法活動,如洗錢和恐怖主義資助。 然而,一些委員認為該法案過於廣泛,可能會阻礙加密貨幣行業的創新和競爭。他們還擔心該法案可能會給科技巨企帶來不公平的優勢,憑藉資源和影響力遵守法規並進入穩定幣市場。 委員會主席 Maxine Waters 敦促委員們重新考慮對該法案的支持。她擔心該法案可能會允許馬斯克的社交網絡發行自己的穩定幣並成為全球支付提供商。 共和黨 Patrick McHenry 表示,他擔心該法案可能會將不受監管的市場的鑰匙交給朱克伯格,後者因 Facebook 處理數據隱私醜聞而面臨藐視國會的指控。他強調,監管穩定幣的法案應該是一個平衡的舉措,既能保障市場競爭和消費者利益,又不會阻礙創新和發展。

Read More
Meta元宇宙

Meta元宇宙第二季再蝕近300億元 「虧損正有意義地增加」

Meta元宇宙部門於第二季度虧損 37 億美元(約 288 億港元),而該部門在過去五個季度中累計虧損177 億美元(約 1,380 億港元)。公司卻表示虧損正「有意義地增加」。 掌握最新加密市場動態與 AI (ChatGPT)新聞與資訊,請即追蹤 CFTime Facebook 及 Threads 專頁 Meta元宇宙累計虧損177 億美元 Meta 元宇宙部門 Reality Labs 部門包括擴增實境、虛擬實境和元宇宙軟體平台,這部分在周三公佈的業績中顯示了約 37 億美元的淨虧損。然而,這些虧損並沒有影響 Meta 持續投入元宇宙的願景。 Meta 行政總裁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業績電話會議上表示:「這是一個非常長遠的打算,在深層次上,我理解很多投資者對此感到不安,因為它超出了大多數長期投資者甚至是如何思考這個問題的模型。」 朱克伯格預料,每個人未來都會擁有智能眼鏡,而電視和電腦使用的時間,也將演變為更沉浸式的虛擬現實體驗。 他進一步解釋,Meta 的元宇宙願景是建立一個虛擬空間,讓人們可以互動、學習和購物。這將是一個重大的技術轉變,並且需要大量的研發和投資。 延伸閱讀:由盛轉衰? 拆解Meta進軍元宇宙經過 Meta: Reality Labs 經營虧損「有意義地增加」 Meta 表示,Reality Labs 的經營虧損預計將「有意義地增加」,這是由於他們為擴增實境/虛擬實境產品開發和投資進一步擴大生態系統方面的持續努力。Meta 預計在 2024 年繼續投資於人工智慧和元宇宙等前沿技術。 公司在新聞稿中表示:「我們相信,元宇宙是一個長期的機會,我們將繼續在此方面進行大量投資,以實現我們的願景。」 儘管 Meta 元宇宙部門持續虧損,但 Meta 其他業務部門表現卓越,尤其是 Meta「應用家族」部分,包括Facebook、Instagram、Messenger、WhatsApp 和其他服務,該部分在第二季度實現了近 131 億美元的收入。這些業務部門的強勁表現為 Meta 提供了足夠的資金,以持續推進其元宇宙的願景。

Read More
元宇宙

虛擬世界的未來:元宇宙的發展

元宇宙(Metaverse)是一個虛擬的三維世界,人們可以在其中通過自己的虛擬形象社交、工作、遊玩和消費。 元宇宙的起源 元宇宙(Metaverse)一詞最早由科幻小說《雪崩》(Snow Crash)的作者尼爾.史蒂文森(Neal Stephenson)於 1992 年提出。在小說中,它被描述為一個由虛擬實境構建的三維(3D)虛擬空間,人們可以在其中通過虛擬形象進行各種社交互動和經濟活動。 此後,隨着虛擬實境、區塊鏈等技術的不斷進步,其概念逐漸走向現實。一些公司和項目開始嘗試構建應用場景: 元宇宙的發展 Second Life 2003年上線的二次元虛擬社交平台,用戶可以在其中創建虛擬角色、房屋以及對話交流。它實質上構建了一個虛擬世界,被視為 Metaverse 先驅。 Roblox 2006年推出的遊戲創作平台,以 Metaverse 為主題,允許玩家創建和遊玩各種虛擬遊戲和角色。遊戲集合沙盒體驗、虛擬社交、交易等於一身。Roblox 去年註冊用戶超 2億,每日活用戶超過 5,600 萬,至今已變成「元宇宙第一股」。 Decentraland 是基以太坊區塊鏈構建的虛擬世界,用戶可以在其中購買土地、建設房屋,或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它實現了虛擬資產所有權和交易,顯示出 Metaverse 社經濟潛力。 Horizon Worlds Meta 於 2021 年推出的虛擬社交平台,允許用戶創建虛擬角色和場所,在虛擬世界中進行交流互動。它被視為公司實現戰略的重要一步。 而自去年市況不穩下,相關的投資金額亦呈下降跡象。有投資者認為,部分企業和媒體過於炒作,把它描繪成一個立竿見影、遍地黃金的新機會,這種誇大宣傳無法令人信服,甚至誤導市場預期。而目前技術和市場還不成熟,主流企業和用戶還未完全認同其概念,這也加大了過度炒作的風險。如果技術和應用最終無法真正落地,主流市場難以接受,它的的發展也將受到影響。 Meta CEO 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曾指,相關產業的收入預計將從 2020 年的 471 億美元增長到 2024 年的 824 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為 17.5%。其中硬件(AR/VR設備)佔比最大,達到 50%。 雖然相關產業規模在未來 5 至 10 年增長空間巨大,但整體而言,Metaverse 技術和應用還不夠成熟,處於加速發展階段。市場還有較長路要走,需要平台、內容、商業模式的進一步突破,方可實現預期的市場規模。 相關文章:由盛轉衰? 拆解Meta進軍元宇宙經過…

Read More
Meta進軍元宇宙

由盛轉衰? 拆解Meta進軍元宇宙經過

Facebook 於 2021 年 10 月宣佈改名為 Meta,標誌著公司正式進入元宇宙時代。Meta進軍元宇宙曾令全球引爆一輪「元宇宙熱潮」。但今年初公司公佈,去年元宇宙部門 Reality Labs 全年虧損 137 億美元(下同,1,072 億港元),今年首季亦要虧損 40 億,料總虧損比去年還要高。 在大量虧損下,Meta 創辦人及行政總裁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表示,有關 Meta 正在遠離元宇宙的說法為錯誤,但公司今年初關閉了 NFT 計劃,加上經歷多次大裁員,調查及研究機構 Canalys 的首席分析師 Matthew Ball 直言 Meta 將中止大部分有關「元宇宙」(metaverse)的商業項目。 曾為 Meta進軍元宇宙舉行一連串宣傳攻勢 自 2021 年開始,Facebook 開始大舉進軍元宇宙,首先在10月發起 “#FromFacebooktoMeta” 活動,邀請用戶在社交媒體上將個人資料中的“Facebook”更改為“Meta”,以響應公司的新名字,如超級名模 Kate Moss、商業和技術媒體 Fortune 等參與了了這次活動,令轉名一事在社交媒體上產生輿論,擴大 Meta 的影響力。 Meta 亦特置了 FromFacebooktoMeta.com 的宣傳網站,詳細介紹了活動的發起目的和參與方式,活動獲得了廣泛的媒體報導,如被知名出版物如 Fortune、 Engadget 和 Mashable 大肆報道,令「元宇宙」一詞在全部知名度大增。 同一時間,Meta亦大舉研發VR/AR等元宇宙技術,並推出虛擬社交程式Horizon Worlds,它允許用戶創建自己的虛擬角色,在虛擬世界中與其他人自由社交互動。用戶可以自由走動、跳躍和飛行,享受身臨其境的社交體驗。但基於多種原因,如 Oculus…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