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擬對未披露使用生成式AI圖像實施懲罰

Meta擬對未披露使用生成式AI圖像實施懲罰

根據最新消息,Meta擬對未披露使用生成式AI圖像實施懲罰。Meta表示,AI生成的內容也有資格接受事實核查。根據一月六日的博客文章,Meta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在Facebook、Instagram和Threads上推出針對AI生成內容的新標準。 想掌握最新加密市場動態與 AI 新聞與資訊,與行業專家交流?即加入CFTime Whatsapp 討論區! Meta擬對未披露使用生成式AI圖像實施懲罰 用戶可以舉報違反內容 AI生成的內容將通過元數據或其他有意的水印進行識別,並標上可見的標籤。Meta平台上的用戶還可以標記未標記的內容,懷疑其為由人工智能生成的。 這一舉措與Meta早期的內容審查做法相似。在AI生成內容出現之前,該公司(當時是Facebook)已經開發了用戶界面系統,用戶可以舉報違反平台服務條款的內容。 時至今日,Meta正在為其社交網絡上的用戶提供工具,讓他們能夠再次標記內容,這一舉措可以利用可能是全球最大的消費者群眾合作力量。 同時,這也意味著Meta平台上的創作者需要在適用的情況下標明自己的作品是由AI生成的,否則將面臨相應的後果。 根據文章的說法: 「當人們發布有機內容,其中包括以數字方式創建或修改的逼真視頻或聽起來逼真的音頻時,我們將要求他們使用這一披露和標記工具,如果他們未能遵守,我們可能會對其進行懲罰。」,文中亦指「如果我們確定以數位方式創建或更改的圖像、視訊或音訊內容在重要問題上造成特別高的實質欺騙公眾的風險,我們可能會在適當的情況下添加更顯眼的標籤,以便人們獲得更多資訊和背景。」 Meta表示,當使用其內置工具生成AI生成的內容時,該內容將帶有明顯的水印和標籤,清楚標明其來源。然而,並非所有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都具備這些保護措施。 為此,Meta表示,他們正在與其他公司合作,通過合作夥伴關係,包括Google、OpenAI、Microsoft、Adobe、Midjourney和Shutterstock,共同開發大規模檢測隱形水印的方法。 不過,不幸的是,目前這些方法可能僅適用於AI生成的圖像。博客文章指出:「雖然公司開始在圖像生成器中包含信號,但尚未在以同樣規模生成音頻和視頻的AI工具中包含這些信號。」 因此,根據博客文章的說法,Meta目前無法大規模檢測由AI生成的音頻和視頻,包括深度偽造技術。

Read More
人工智能讓教宗

人工智能讓教宗感到擔憂 「AI可能助長暴力和歧視」

人工智能讓教宗感到擔憂,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的一份正式聲明中,對人工智能的破壞性可能性發出了警告,並呼籲就此展開開放對話。這一聲明是在即將到來的 9 月 21 日世界和平日的佈道「人工智能與和平」的序言中發表。 掌握最新加密市場動態與 AI (ChatGPT)新聞與資訊,請即追蹤 CFTime Facebook 及 Google 新聞! 方濟各表示,人工智能在個人和社會生活、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迅速進展,對人類活動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 人工智能讓教宗感到擔憂 自己亦曾成為受害者 教宗對人工智能的擔憂主要集中在其具有破壞性可能性和兩面性的影響。他特別提到了深度偽造(deepfake)技術,這是一種利用人工智能創建的視頻或音頻內容,以極其逼真的方式呈現虛假事件,很難辨別真偽。教宗方濟各曾經成為多個深度偽造圖片的主題,其中一張圖片顯示他穿著蓬鬆的白色Balenciaga 夾克和鑲有鑽石的項鍊,在彩虹色透明披風中「行catwalk」。 這些深度偽造圖片的出現引發了教宗的關注,並可能是他對人工智能潛在影響的警覺。教宗方濟各在聲明中呼籲對人工智能進行負責任的發展。他強調需要保持警惕,確保人工智能不會助長暴力和歧視,特別是針對弱勢和邊緣化社群。 教宗方濟各的觀點得到了聯合國秘書長的支持。在六月份,聯合國秘書長警告稱,人工智能生成的圖像可能被用於在衝突地區煽動仇恨。這些聲音都在強調保護人類尊嚴和促進正義與和平的重要性。 教宗方濟各還強調,人工智能的發展應該以人類的利益和共同家園的保護為前提。他指出,倫理反思應該延伸到教育和法律領域,以確保人工智能能夠為人類服務。 這一警示來自教宗方濟各,一位在數位科技領域相對保守的領袖。他曾經表示從來不使用電腦,並警告信徒不要沉迷於虛擬世界中的爭論。然而,他對於人工智能的警覺表明,這一新興技術對人類和社會帶來的影響已引起了他的關注。 教宗方濟各的呼憂表明,即使在宗教界,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引起了重要的討論。他的聲明提醒我們,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必須保持警覺,確保人工智能的應用符合倫理和人道原則,並不會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這對於推動人工智能的可持續和道德發展至關重要,同時也促使我們思考如何在這一領域中建立適當的監管和倫理框架,以確保人工智能的應用符合公共利益和人類價值觀。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將面臨更多關於私隱、安全、倫理和社會影響的問題。這需要政府、學術界、產業界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以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法規,並進行持續的監測和評估。同時,公眾也應該參與其中,發表意見並參與對這一新興領域的討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