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DePIN項目Arkreen 告別傳統賣電!把屋頂太陽能板變成「流動ESG資產」

Arkreen

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浪潮中,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已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責任。然而,對於遍布全球的普通家庭而言,屋頂上那片小小的太陽能板所產生的綠色價值,卻長期被埋沒。正蓬勃興起的DePIN(去中心化實體基礎設施網路)模式,為這個難題提供了創新解答——來自新加坡的去中心化能源網絡 Arkreen,正透過區塊鏈(Web3)技術,讓每一度綠色電力都能被認證、被交易,賦予其真正的經濟價值。

CFTime 今次請來 Arkreen 的聯合創辦人林瑤(Leo),為我們解構如何利用 DePIN 與區塊鏈技術,將分散的太陽能等再生能源資產,轉化為可交易的數位化環境權益,為全球,特別是香港的綠色轉型,帶來全新視角。

即加入CFTime TG 討論區!想掌握最新加密市場動態與 AI 新聞與資訊,更能隨時獲得免費 web 3入場券!

Arkreen項目:賣電給中電 vs 賣「綠色價值」給全球

對於許多香港市民而言,安裝太陽能板最直觀的理解或許是將多餘電力賣回給中電(002)或港燈(2638),賺取上網電價。但隨全球對ESG越來越重視,每產生一度電的價值,已遠遠不止電費。

Leo指出:「一個光伏系統其實能產生兩個產品:第一個是電本身,你可以自用或賣給電網;第二個,也是經常被忽略的,是它的發電數據。這組數據經過認證後,可以變成一張可再生能源證書(REC)。」

專訪DePIN項目Arkreen 告別傳統賣電!把屋頂太陽能板變成「流動ESG資產」
官網顯示,參與 Arkreen 項目人數已近25萬人次。

他解釋,這種綠色屬性可以被量化並證實,形成一種被稱為 REC 的環境資產。他強調:「傳統上,這些 REC 主要由大型集中式發電廠產生,並由大型企業購買以抵消其碳足跡。但對於如香港眾多屋頂太陽能板這樣分散、小規模的發電來源,其產生的綠色價值往往被忽視,因為傳統的認證和交易系統成本太高、效率太低,無法處理這些『長尾』資產。」Arkreen的使命,正是要透過Web3技術,激活這個龐大卻被遺忘的「長尾市場」。

為何非得用Web3?代幣化的關鍵作用

林瑤說,如果香港有十萬個家庭安裝了屋頂太陽能板,每個家庭每月發電量可能只有二、三百度,「傳統的認證機構不會派人去逐一核實,因為成本太高,不划算。這導致大量分散的綠色能源價值被浪費。」

為什麼傳統模式做不到,而Web3可以?Leo闡述了幾個核心優勢:

  1. 聚合能力:區塊鏈能夠高效聚合來自全球各地、數量龐大的分散式能源數據。他表示:「無論是香港的屋頂太陽能,還是歐洲的家庭儲能,這些小微數據都能在鏈上被統一收集、驗證和記錄,形成一個巨大的綠色資產池。」
  2. 碎片化與可及性:傳統的 REC 通常以較大的單位(如 1000 千瓦時)發行,難以拆分。但透過區塊鏈上的代幣化,REC 可以被碎片化成極小的單位,例如 0.01 枚,這使得個人和中小企業也能輕鬆購買和抵消其碳足跡。「這意味著,哪怕你只用了 50 度電,也能在鏈上購買對應的綠證進行抵消,而無需支付高昂的諮詢費或滿足最低購買量。」
  3. 透明與信任: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和透明性確保了所有綠證的發行、流轉和抵消記錄都公開可查,無需依賴第三方中心化機構的信任。林瑤強調:「買家可以相信鏈上的數據,因為它比中心化機構蓋的章更具公信力。這是一種『自認證』機制,大大降低了信任成本。」
  4. 低成本與高效率:在區塊鏈上進行綠證的發行、交易和抵消,只需支付少量的 Gas 費用,無需維護複雜的中心化 IT 系統。這使得原本不具經濟效益的「長尾」綠證市場變得可行。

有見及此,Arkreen發行的生態代幣$AKRE,正是在這個經濟模型中扮演「燃料」的角色。林瑤指,AKRE 作為核心服務代幣,用於支付鏈上協議的各種服務費用,例如資產發行、交易和消費。它激勵了供給側(如安裝太陽能板的家庭)貢獻綠色數據,也激勵了需求側(如購買綠證的企業和個人)參與。

區塊鏈技術賦能太陽能用戶

對於供應方一面,林瑤指出,Arkreen不會銷售太陽能板,而是針對已安裝太陽能板的用戶。用戶可通過購買199美元的智能電表或API集成接入Arkreen網絡。而對於無太陽能板或住公寓的用戶,Arkreen提供遠程光伏數據節點,訂閱費用為每年9.9美元(100W容量),即可參與網絡。

他續指,用戶的太陽能發電數據通過Arkreen的AREC協議,在區塊鏈上生成代幣化REC資產(ART)。這些ART代表用戶的環境權益,可用於鏈上碳中和應用,消耗ART後用戶可獲得AKRE代幣獎勵,鼓勵可持續發展。但他指,ART不可直接兌換AKRE。社區用戶可將ART用於碳中和應用,從而獲得AKRE獎勵。由於AKRE價格波動,發電收益通過ART在應用中的效用來衡量,而非直接貨幣兌換。

而AKRE作為ERC20代幣,無法直接兌換美元,但可通過Uniswap等去中心化交易所兌換為其他ERC20代幣(以太坊智能鏈,亦包括USDC),實現變現,過程需遵循區塊鏈交易步驟。

REC的重要性:企業與個人的碳中和新工具

REC是實現自願碳中和(Voluntary Carbon Neutrality)的關鍵工具。Leo以國際企業,如Google、Apple為例,它們的數據中心用電量巨大,「為了實現『100%使用綠色能源』的承諾,它們會購買與用電量等量的REC,來抵消所使用的燃煤電網(Brown Energy)所產生的碳排放。」

對於香港眾多希望實踐ESG的中小企業而言,傳統方式需要聘請顧問公司計算碳足跡,再購買碳信用,過程繁瑣且成本高昂。而使用REC則簡單得多:「企業只需查看電費單,用了500度電,就買500度綠電的REC,省卻了顧問費,讓更多企業願意參與。」

除了企業,Arkreen將這項工具帶給了個人用户。其推出的GreenBTC.Club平台,讓個人可以購買REC來抵消比特幣網絡過往16年挖礦所消耗的巨量電力,目前已成功「綠化」了超過20%的歷史區塊。這打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零售市場,讓碳中和不再是大企業的專利。

peaq : 目標是為這些開放、無需許可的市場提供基礎設施

Arkreen 作為 DePIN 領域的先驅,其發展也受益於更廣泛的 DePIN 生態系統。作為底層基礎設施,peaq 等 Layer 1 區塊鏈為 DePIN 項目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專訪DePIN項目Arkreen 告別傳統賣電!把屋頂太陽能板變成「流動ESG資產」
peaq Research Lead Henrique Centieiro (中)指, DePIN 產生的數據可以被用於訓練人工智能模型。

peaq 團隊舉例說明了 DePIN 的多樣化應用,例如 SkyX 項目透過用戶部署的氣象站收集精細的氣象數據,這對於農業等行業極具價值。在能源領域,DePIN 讓像 Arkreen 這樣的項目能夠建立更公平的能源交易市場,用戶不僅可以將電力賣給傳統電網,也能在去中心化市場上以更公平的價格交易。

更重要的是,這些 DePIN 設備產生的數據,可以被用於訓練人工智能模型,而數據貢獻者也能因此獲得獎勵。peaq 強調,他們作為底層區塊鏈,目標是為這些開放、無需許可的市場提供基礎設施,讓任何個人或實體都能參與其中,共同推動物理世界的數位化和去中心化。

香港的潛力:並非發展用戶,而是成為DePIN樞紐

目前,Arkreen的用户主要集中在環保意識強、電價高的歐洲地區。至於香港市場,Leo的看法非常獨特且具有戰略性。

他認為,香港的最大優勢並非發展終端用户,而在於其「前舖後廠」的地位——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充裕的資金;背靠大灣區,更是全球硬件製造業的中心,更直言:「理論上,所有 DePIN 項目都應該考慮在香港設立據點。」

「香港有資金、有製造資源,這兩個優勢對於DePIN項目的發展至關重要。」值得一提,Arkreen在2023年曾因推動「DePIN Hong Kong Initiative」而被投資推廣署(InvestHK)選為Web3創新案例,顯示港府也認同這條賽道的潛力。

專訪DePIN項目Arkreen 告別傳統賣電!把屋頂太陽能板變成「流動ESG資產」

對於與香港公司的合作,Leo看到了更深的價值:「我們可以提供平台工具,幫助像中華煤氣新世界這樣擁有數百萬用戶的大型企業,讓他們的用戶也能輕鬆參與碳中和。這能讓企業的ESG策略從單純的自身抵消,擴展到帶動整個社群參與,創造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結語:Arkreen 人人可參與的綠色未來

問到項目現時最,DePIN 的普及也面臨挑戰。林瑤坦言,整個 Web3 行業的普及仍需時間,許多人對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概念仍不熟悉。此外,DePIN 項目由於涉及硬體、軟體和供應鏈,用戶參與門檻相對較高,這可能會影響其推廣速度。

儘管如此,Arkreen 堅信其獨特的價值主張——為大眾提供參與碳中和的工具。林瑤表示:「目前市場上的 ESG 產品和工具,大多是為企業和政府服務。但 Arkreen 致力於為個人和中小企業提供一個鏈上碳中和平台,讓每一度電、每一個節能行為都能被量化和貨幣化。我們希望透過 Arkreen,讓更多香港市民,甚至全球用戶,都能輕鬆參與到氣候行動中來。」

目前,Arkreen 的主要業務集中在太陽能發電數據,但林瑤透露,公司未來將逐步擴展到更多能源場景,包括儲能電池、電動車充電站,甚至家庭用電設備。「我們正在歐洲進行儲能項目的試點,並計劃推出智能插座產品,讓用戶能夠監測家中電器的用電量,並將節電行為轉化為綠色資產。」

Arkreen 的最終願景是建立一個全球協調的去中心化能源網絡,實現能源生產、消費和交易的全面去中心化。林瑤堅信,透過區塊鏈和 DePIN 模式,能源的權力將回歸到人民手中,共同建設一個更加永續、公平的全球能源系統。

zh_HK香港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