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無感、銀行不愛!香港金管局報告揭數碼港元困境 零售層面需求不足正式擱置

數碼港元困境

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今日(28日)發表《「數碼港元」先導計劃第二階段報告》,結果顯示公眾對「數碼港元」或代幣化存款並無明顯偏好,而商業銀行則傾向代幣化存款。鑑於此,金管局評估現階段「數碼港元」的需求主要集中於零售場景以外的批發層面,並決定未來將優先發展其批發應用,推進金融機構間的支付結算。金管局副總裁李達志表示,面對數碼港元困境,零售層面的「數碼港元」將「停下」,暫時擱置正式推出,目前未有具體時間表。

即加入CFTime TG 讨论区!想掌握最新加密市场动态与 AI 新闻与资讯,更能随时获得免费 web 3入场券!

數碼港元困境 零售應用需求現階段不大

金管局在第二階段評估中,詳細探討了「數碼港元」在多種零售場景中的商業可行性及可擴展性,並與代幣化存款(即代幣化形式的商業銀行存款)進行比較,以判斷「數碼港元」在零售場景中所能發揮的價值。

試驗結果顯示,「數碼港元」及代幣化存款均能促進具成本效益、可編程及穩健的交易。然而,報告指出,由於香港擁有健全的銀行監管制度及全面的消費者保障,市民對香港穩健的銀行體系抱持高度信任,因此公眾對「數碼港元」與代幣化存款的接受程度相若,「數碼港元」零售應用現階段需求不大。

聚焦批發層面應用 減低信貸風險成優勢

李達志強調,由於「數碼港元」由金管局發行,不具有信貸風險,因此特別適合用於大額交易結算。他解釋,相較於銀行發行的代幣化存款可能帶有信貸或對手方風險,金管局作為央行發行的「數碼港元」則具備零風險優勢。這使得「數碼港元」在批發及大額支付應用上對市場更具吸引力,有助於減少信貸風險,因此現階段的需求集中於零售場景以外,未來將優先發展其應用於批發層面。

9間銀行參與批發應用 推進技術與政策準備

李達志透露,目前已有9間銀行參與「數碼港元」的批發層面應用或試行,涵蓋國際貿易結算、代幣化債券、現實世界資產(RWA)以及不同銀行之間的代幣化存款交易,其中「數碼港元」擔任交割或載體角色。他提及,金管局現正透過「貨幣橋(mBridge)」計劃及政府發行的數碼化債券使用「數碼港元」或央行數碼貨幣作為媒介,並正與政府研究發行第三批代幣化債券,以期提高發行自動化水平並擴大銀行參與度。

儘管零售層面暫緩,金管局將繼續推進政策、法律及技術等方面的準備工作,為未來「數碼港元」潛在擴展做好準備,預計相關工作將於2026年上半年完成。李達志形容這份準備工作猶如一份「手冊」或「備案」,一旦未來決定將「數碼港元」推廣至零售場景,將有助於加快大規模落實。他強調:「不要想着『必須成功才去創新』,有時可能是時機未到,但如果現時不做,待至要應用時才做就會太遲。」

零售層面挑戰重重 需考量公帑與商業可行性

對於零售層面的考量,李達志提到多項挑戰,包括推動商戶接受「數碼港元」所需的人手投入、處理支付問題的熱線支援成本,以及其中涉及公帑與商業可行性的平衡,指出或需要從支付金額中收取一定費用令其可持續運行,惟其又會令收費提高。他亦指出,當市場提到「數碼港元」可解決支付痛點、推行全面普及,或可更有效接受政府資助時,可能需要考慮立法強制商戶接受「數碼港元」,甚至要求每位市民擁有「數碼港元」錢包等問題。

李達志坦言,零售層面的可行性目前沒有答案,需視乎科技進步及日後的潛在應用場景。他補充,銀行發行「代幣化存款」相較於金管局發行「數碼港元」,在法律及法規配套上較為簡單,同時代幣化存款可建基於現有銀行系統發行,更為方便。

金管局將繼續其「三軌道」計劃,目前處於第二軌道,與不同公司研究「數碼港元」在不同應用場景的「好用」程度,以確保其在金融創新領域保持前瞻性。

zh_CN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