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寫歌比人類強?從披頭四風格到虛擬歌手 音樂創作正被演算法顛覆

AI寫歌

人工智能(AI)技術的飛速發展,正深刻地改變著音樂產業的樣貌。從作曲、編曲到混音、母帶製作,AI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滲透到音樂創作的各個環節,引發了關於藝術創作、版權以及人類創造力邊界的熱烈討論— AI寫歌比人類強?

即加入CFTime TG 讨论区!想掌握最新加密市场动态与 AI 新闻与资讯,更能随时获得免费 web 3入场券!

目前,市面上已出現多款AI音樂創作軟體,例如 AIVA 和 Amper,這些軟體可以根據使用者輸入的音樂類型、情緒和樂器等參數,自動生成原創音樂作品,並廣泛應用於電影配樂、廣告以及線上內容製作。

索尼研究實驗室更推出了由AI完全創作的歌曲「Daddy’s Car」,其風格模仿披頭四,展現了AI在音樂模仿方面的驚人能力。 OpenAI 開發的 Jukebox 系統則更進一步,能夠生成包含歌詞、旋律和人聲的歌曲,其逼真程度令人印象深刻,但也引發了關於音樂真實性、版權以及藝術家身份認同等倫理問題的討論。

AI寫歌視為共同創作的夥伴

然而,AI在音樂創作中的應用並非僅限於單純的模擬和複製。許多藝術家已開始將AI視為共同創作的夥伴,積極探索人機協作的可能性。 Holly Herndon 便開發了名為 Spawn 的AI聲樂系統,並以此創作了專輯《PROTO》,探討人與AI共同創作的藝術可能性。 Taryn Southern 也發布了完全由AI參與製作的專輯《I AM AI》,旨在探究人類創作與演算法的界限。 新興樂團 Purple Atlas 則在 Spotify 上發布了由AI協助創作的歌曲「Writing Love Instead」,歌詞則由樂團成員親自撰寫,展現了AI作為創作工具的應用模式。

除了作曲之外,AI技術也正革新音樂製作流程。 LANDR 等平台提供簡便易用的母帶後期製作服務,而 iZotope 等公司的智慧型插件則能即時分析音軌頻率,協助音樂人進行混音和母帶製作的優化。 這些技術的應用降低了音樂製作的門檻,使音樂創作更加民主化。

此外,Vocaloid 和 Synthesizer V 等虛擬歌手軟體的普及,也創造了全新的音樂表現形式,例如虛擬歌手初音未來便擁有廣大的全球粉絲群體,並舉辦過多場爆滿的演唱會。 然而,未經授權便利用AI技術重建已故音樂人的作品,例如在 TikTok 或 YouTube 上流傳的 Nirvana 或 2Pac 的「未發行」歌曲,則凸顯了AI技術應用中潛在的倫理風險。

串流平台也開始利用預測模型 精準推薦歌曲

值得關注的是,串流平台也開始利用預測模型,根據用戶的喜好、情緒和時間等因素,精準推薦歌曲。 這也促使部分藝術家和製作人在創作時,開始考慮演算法的偏好,例如音軌長度、節奏和引言類型等,似乎創作不僅要取悅聽眾,更要考慮如何讓演算法「買單」。 這種趨勢引發了關於AI是否會導致藝術創作非人性化、創造力被量化等擔憂。 然而,也有觀點認為,AI可以成為藝術家創作的新繆斯,幫助他們克服創作瓶頸,探索新的音樂可能性,並拓展人類創造力的邊界。

總而言之,AI與音樂的結合正處於不斷發展的階段,其應用前景廣闊,但也伴隨著諸多挑戰。 未來音樂的創作,將不再僅僅是人類的獨角戲,而是人機協作的全新篇章。 關鍵在於如何平衡人類的創造力和AI技術的應用,在尊重藝術創作原創性的同時,探索AI技術的潛力,創造出更豐富多元的音樂作品。

zh_CN简体中文